新闻中心
万向平台官网:把文艺创造写在传统文化沃土上
万向平台官网:把文艺创造写在传统文化沃土上
学员参观上饶河口古镇街巷。刘江伟摄/光明图片
走上发言席,网络编剧于小千先抛出了自己的思考:面对当下创作火热而作品易朽的市场,我们和我们的作品何以生存,何以自处,何以竞争?
注视着台下的同学,他想了想说:这次研修采风活动,给了我一个答案。当参观海昏侯博物馆时,看到那些历经黄土掩埋、岁月侵蚀而依然鲜活生动的文物,他生发出无限的感慨,从这些文物里,我们看到了古人的礼仪和生活细节。其中,有些会停滞,有些会升级,但这种强大的文明,从未从我们的血脉里被剥离。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也是别人学不走的特色。
江西之行对他来说,有着满满的收获,中华文明是一座富矿,希望可以在我们手中,找到更好的表达方式。
近日,由中宣部文艺局指导,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江西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网络文艺骨干人才研修采风活动在江西上饶闭幕。在近一周的研修行程中,50余名网络文艺工作者在南昌和上饶,感悟中华文化遗产的魅力,研讨网络文艺精品创作的方法和路径。
传统文化真是一本大书,越读越新,越读越有力量
入夜,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亮了起来,高矮建筑、亭台庙宇、店铺民宿,崭新一片,各式灯光映在细雨铺洒的街道上,宛如散落在大地上的星。
这条两年前才刚刚开业的街区,如今已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遍地风华,人影憧憧。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的周子健,平时创作一些戏曲视频,作品在视频平台有着不小的关注度。走在街区上,他边看边思索:我想的是,戏曲发展跟万寿宫复兴很相似,古韵和新潮融合起来,戏曲才能生生不息,这就是前辈常说的守正创新吧。
网络作家意千重的创作向来以传统文化为主,她对这条街区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条街区之所以能够成为网红地,底子还是它的厚重历史。其实,网络文学能取得现在的成就,根本原因也在于它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承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管什么题材,我们都可以看到贯穿始终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等精神内核,这让它扎根更深、传播更广。
每次遇到创作瓶颈时,青年编剧饶俊就会四处走走。前段时间,他前往贵州的一所乡村中学挂职做校长助理,在几个月的深扎中,他时刻捕捉和观察老师的生活细节、情感变化,这些亲身的经历最终化为笔下的故事。他创作的电影《乡村教师》刚刚杀青,以此献礼精准扶贫提出十周年。
正是初秋时节,饶俊和学员们站在滕王阁上,望着眼前的景色,雄阔的赣江水湍流而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历史余韵扑面而来。他说道:江西有太多值得书写的人和故事,这里有伟大思想家朱熹,有文天祥,有辛弃疾,有八大山人……今天,我在这里埋下一颗创作的种子,希望有一天写一个关于江西的故事,再来这里深扎。
走到哪里,网络主播刘燕羽都不忘本职工作,四处拍拍视频,晒晒看到的新鲜事。在上饶鹅湖书院,牌坊、泮池、拱桥、碑亭,还有朱熹、陆九渊等鹅湖之会的还原场景,都进入了她的镜头。抚摸着斑驳的墙壁,刘燕羽生发无限感慨:这座历经风雨洗礼的书院,蕴含了多少智慧,穷理居敬、继往开来、敦化育才……传统文化真是一本大书,越读越新,越读越有力量。
网络主播冯苗苗也随身携带吃饭家伙——唢呐。在上饶弋阳品赏传统戏曲弋阳腔时,她借助当地舞台,即兴吹了段《映山红》,引来不少村民围观。这次来江西研修,她的感触颇多。尤其听到弋阳腔时,她刷新了自己对这个剧种的认知:弋阳腔历史很悠久,后来演变出青阳腔、义乌腔、徽州腔、乐平腔、四平腔等,直接影响了京剧等国粹艺术。其实,我们的网络文艺也应如此,不断地传承,又不断地出新。
最令网络作家卓牧闲难忘的是,在上饶参观了铅山连四纸工艺。现场只见几位师傅各执一道工序,冲浸漂洗,得心应手。这种古法造纸技术,不仅是中国传统造纸技艺的结晶,也凝结着一种慢工出细活的匠心精神,我们的创作也应如此。他呼吁,网络作家不能做批量生产的码字工,而要做精雕细琢的手艺人。
用心和诚意将创作的种子埋下,必然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经过20余年的探索发展,网络文艺已走出野蛮生长
开幕当天,专家们围绕网络文艺高质量发展、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等主题开展集中授课。音乐人周洁颖听后感触很深,她从事音乐创作10余年来,为《小欢喜》《麦香》等100多部影视剧创作歌曲。她一直在思考,影视音乐如何在场景应用中发挥作用并为剧情增彩。
在集中听课时,专家谈了这个问题,回应了我的困惑。电视剧创作需要有思想内核、讲究叙事技巧、塑造立体人物,而音乐也应如此。她始终认为,一首好歌就是一出戏,要通过文字的艺术对人物的性格进行有棱有角的刻画,以镜头语言的形式描绘人物情感动态。
上海戏剧学院硕士研究生米沂学的是京剧表演,一直在探索如何通过新媒介传播戏曲:我的同学用戏腔演绎短视频歌曲,快速走红网络,掀起国粹热潮。网络文艺的一大特点是受众群体年轻化,我们要抓住年轻人的共情点,激发年轻用户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她认为,将京剧与现代流行元素进行融合,真正做到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去传播传统文化,使其成为京剧的受众,这不仅有助于扭转网络文艺娱乐化的倾向,而且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的传承作用。
音乐人李建衡观察到,网络文艺创作有时过于追求个性化,会沉迷于技术的绚丽和主题的深奥,忽略了观众的共情和共鸣,就像精心编织的乐章,尽管旋律优美,却曲高和寡。
如何在技术和艺术、个性和大众之间寻找平衡?他认为,在内容取材上,可以选择贴近生活、贴近现代化的主题;在制作包装上,可以尝试新的手法和技术,以符合当下审美要求。同时,在作品中注入更多人性的情感和温度,去聆听观众的心声,让作品能够触动他们的心灵。
张哲是一名网络电影导演。在这个领域,他一度有很深的挫败感。网络电影发展初期,被贴上山寨粗制滥造噱头电影的标签,网友美其名曰有网感。‘网感’难道就应该这样定义吗?网络电影非要迎合资本‘短平快’的诉求吗?他不断地反思追问。
近年来,网络电影开始走向精品化,不断有优秀作品破圈而出。这充分说明,网友不好糊弄,网络电影也要有好故事。张哲一直有个愿景:过去我们都谈第几代电影人,如今到我们拍摄电影了,观众可能不再接着说第几代了,而统一叫我们‘网生代’,我希望这个词是褒义词而非贬义词。
今年,于小千参与编剧的网剧《漫长的季节》火热出圈,让他对精品创作有了更多的认识。网剧创作不能单纯地迎合观众和市场,而应时刻提升内涵,给观众带来超乎预期的内容和审美,让大家惊呼‘原来还可以这样表达’!他坚信,用心和诚意将创作的种子埋下,必然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简单追热点的人和平台越来越少了,都在踏踏实实做内容
网络文艺是一个多向立体的生产系统,创作者、平台、受众之间相互交织,彼此赋能。作为文艺作品的承载者、传播者,网络平台代表参与了采风研修活动,分享了他们推动精品创作的心得和体会。
在腾讯视频副总编辑林秋萍看来,近年来网络影视剧发生了不少新变化,观众的整体审美在提升,比过去更为成熟,更有耐心,更具判断力。简单追热点的人和平台越来越少了,都在踏踏实实做内容。严肃文学成为影视剧改编的主力军。这些变化充分说明,简单的快餐已经不能满足观众。她说。
爱奇艺副总编辑毕羽西观察到,近年来,科技创新的成果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网络视听领域,影视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应重视技术对创作的驱动作用,提升内容制作效率,充分释放艺术家和创作者的生产力。
传统文化是当下网络文艺创作的显性题材,大力传播传统文化题材作品成为各平台的自觉行为。
开掘、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影视表达的多重路径,不仅是中国影视剧艺术创作规律的题内应有之义,也是影视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完美世界副总编辑乔婷婷指出,完美世界影视以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为创作宗旨,制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芒果TV编委委员盘剑表示,芒果TV一直在探索如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影响青年文化发展,将网络视听前沿科技应用于广阔的文化传承,推出了网络纪录片《中国》、音乐节目《声生不息》等。
起点中文网副总编辑邓鄂闽认为,以中华历史文化为锚点,结合现在年轻人喜好的阅读方式进行网文创作,不但使很多人发现了新的知识点,更能激发读者的创作热情。(记者刘江伟)
本文由万向平台注册【5G+共赢未来】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 http://jahou.org/news/240.html